以数字文化建设推动管理和服务全面提升
——房山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
丁韬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化服务的重要工作。《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提出建设区域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重要任务,各地文化部门都在积极创新落实。北京市房山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运用数字化理念,应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构建数字文化空间,与文化馆职能深度融合,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惠民项目的综合智能管理,统筹整合各类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提供一站式、集成式、多媒体覆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具有很好的实践参考价值。
一、建设背景
房山区曾被视作文化消费的“洼地”,为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区政府2013年决定投资近2亿元建设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包括区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和房山人民剧院三个项目,总用地面积为171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173平方米。由于文化中心位于远在北京五环外的城郊,建筑面积的大体量一度引起外界对场馆利用效能的质疑。如何借助区文化中心的建设带动各社区文化活动站点的建设,以免资源集中而浪费?有没有一把“密钥”能把这些公共资源盘活呢?房山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就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了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与数字化平台建设相匹配,进行内部机制改革
数字化平台运营的资源整合、贯通、共享等特点决定了公共文化机构要有良好的内部机制相匹配。为此,房山区深化文化事业内部机制改革,将原房山区文化馆、图书馆、剧院三馆进行资源整合,简化组织机构,节省办公、会议、食堂等空间,将空间更多应用到群众文化活动和服务中。组织机构整合后简化为五部一室,即文化活动部、图书服务部、信息服务部、培训创研部、文化遗产保护部和办公室,理清了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工作职责及其负责部门,为实施数字化平台建设奠定了组织机构基础。
(二)与设施建设相同步,统筹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
为了在文化活动中心2017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的时候就同时使用数字文化平台,在大楼施工伊始,房山区文化委就开始考虑数字文化平台的建设。
他们首先按照“大统筹、大整合”的原则,将区内公共服务文化内容及资源进行梳理提炼,出台房山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则、标准和相应政策,组建可以统揽工作全局、联动四方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工作领导小组。
经过调研和专家们的研讨,领导小组对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管理平台制定了建设方案:构建“门户网站 + 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系统 + APP应用”的服务架构,以平台汇总群众文化需求、征集配送资源、公布配送菜单,实现基层“点单选菜”、后台流程管理、日常反馈监督、数据分析处理、内容数据库管理。以“点单式”的服务方式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重点为基层文化组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与服务信息、实现自主采购,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活动预约、场馆预订、网上浏览等服务。最终构建一个技术先进、资源丰富、服务高效、全区覆盖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
(三)以创建示范区为动力,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步伐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全区争创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动力,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北京市房山区文化委员会委托慧诚(北京)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为专项资金 7 个文化项目(房山区2016年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公开招标。他们结合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仅用92天就开发和建成了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2016年底,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对公众开放。运维服务全部外包,签订运维服务合同,经费以年度政府相关单位(区财政)审定金额为准,涉及所需备用物件、耗材等相关各项的费用另行结算。合同没有约定的超额工作部分双方共同认可或签署补充协议。每年运维费用七十多万元。
三、平台主要功能
(一)平台系统构成
房山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是一个云数据跨终端服务窗口,是一个智能化互动式管理和服务体系,也是一个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它是集文化交流、社会宣传、艺术创作、非遗保护、终身教育、智力开发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枢纽平台。主要包括三个平台系统。
1. 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平台
服务平台设有文化资讯、文化地图导航、文化展览、文艺学习、演讲与讲座、书刊阅览、志愿服务等栏目,首页版面显示还包括微博、微信、在线问答、投诉、在线调查等功能模块。它通过多个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实现了场馆展示、图书远程借阅、活动预约、培训预约、网上报名、个人成果展示、资讯分享传播以及线下线上的广泛联动。
2. 公共文化管理系统平台
管理系统平台包括全区文化场馆管理,文化部门办公,各乡镇(街道)、社区文化广场、文化馆资源和活动统计,文化资源管理与共享,电子阅览室管理等。系统采用分布式多层次模块管理架构形态部署,可实现远程监控、系统办公、数据汇总、绩效考核、文件交换审批、线上业务培训学习、人事管理、资源整合,实现全区文化资源配给均衡预约管理,文化管理的智能化。此外,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流还可以供大数据分析平台提取。
3. 公共文化大数据分析系统平台
大数据平台能够对房山区文化生态圈的各类文化指标、人群文化行为进行分析挖掘,通过人群用户画像、文化指标分析、指标关联分析、地域对比分析等大数据分析功能,对大量的服务数据和管理数据进行高效精准的分析。建立起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导向机制,做到知悉民众文化情况,个性化文化精准服务,为跟踪社会文化图谱、引导文化趋势、构建文化舆情提供支撑,为政府机构的文化决策提供一手数据参考。
以上三个平台既可独立运行,又是密不可分的完整系统,给大数据的采集分析提供了完整的数据供给体系。
(二)主要服务功能
1. 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
房山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对公共文化资源按性质加以分类和整合,以文化百科的形式向群众提供文化导航、数字体验、展览演出、讲座培训、图书报刊、文艺原创、志愿者服务等数十项公共文化服务,以图文、视频、点播、互动等多种方式呈现。
2. 群众“点单”、平台“配菜”,多终端推广,着力打造定制化文化服务
利用技术优势,开展多种文化服务方式,服务平台包含PC平台、安卓APP、苹果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支持电脑、手机等多终端接入。高效便捷、多元化多渠道地服务群众。群众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分享文化资源,还可通过平台预约各类公益文化活动,如:启航剧场、艺术学堂、梦想剧场、报告会等等。未来,还将实现远程学习、文创成果交流交易、空中课堂、微教育等多种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3. 线上线下结合,巧用“置换”、提升效能,着力打造市场化文化服务
数字化服务方便了群众,也让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成了京城西南角的“香饽饽”,不仅开设的十多个艺术课程总在一两小时内就在网上被抢订一空,就连随儿女迁居到丰台、西城的老街坊们也时常结伴回来听一晌午课。运营之初推出班级数量有限,整个文化中心配备的专业教师一共只有十名,其中还包括一些上了岁数临近退休的人员,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馆内22间培训教室都得到利用。
群众的文化需求倒逼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创新运营机制引入品牌“外援”。他们邀请专业机构测算中心场地的使用价值,得出总费用为55万元,在扣除5万元评估费后,余下的50万元用来购买社会机构提供的文化服务。参与合作的社会文化机构需要提供价值50万元的文化服务,其中包括免费提供的师资,以及低于市场价的相关收费。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中心成立对应的独立账户与对方对接。如此一来,不仅课程类型更为多样,而且场馆使用率在新馆投入使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接近半数。
创新的体制以其灵活性很快收获学员好评。杨俊文老人特别喜欢诗词、国学方面的内容。“今年一月文化中心开业,我就想着报名去学习,可名额太少一直没排上。”好在之后开设的艺术学堂数量由每周一次增加到两次,她才如愿得偿。54岁的杨淑芹嗓音条件不算好,可到这里经过专业教师辅导几次后,水平提高特别快,如今已是所居住社区的声乐骨干。从银行内退的梁淑敏如今也收获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前些年她的闲暇时光主要花在旅游和打麻将上面,如今她从零开始学起了古筝、素描,还把以前一块儿玩麻将的同伴也领进了培训班,“半年已经带来了5人。”
(三)主要管理功能
房山区数字文化平台的管理平台是集视频联动、人流量统计、场馆管理、内部通信、在线学习、电子阅览室、数据报表和人员管理一体的内部管理平台。
1. 场馆信息可以查看各个场馆地理的分布情况,对基层各文体中心信息一目了然。
2. 视频联动可随时远程查看房山区所有基层电子阅览室开放情况和使用率,实时掌握电子阅览室开放和运行状态。
3. 可统计文化中心和基层文体中心阅览室的人流量信息,对到馆率进行实时统计、分时统计,可作为衡量市民参与度的一个定量指标,也可分析出到馆的峰值,以此精准定位文化服务项目和方案。
4. 内部邮件和公文收发等功能,实现无纸化办公,以及避免了使用私人邮箱对公传输的现象。
5. 基层乡镇街道的活动举办,申请、审批都可在线紧进行,活动举办后提交活动报告,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提高乡镇举办活动的积极性。
6. 业务培训摒弃了以前纸质考核转为在线电子试卷,可让工作人员在线学习、在线考评,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并且可以把在线考评成绩作为考核员工的依据,并且所有考核成绩和所有电子试卷都将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入数据库中存档。
7. 资源共享实现了全区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把公共文化相关的固定资产、演出物资、文化场地进行数字化后再进行登记、存档,可以进行预约、借用,每一次预约、借用、维修都自动记录。共享演出设备、演出服务、文化场地等文化资源,提高了文化资源利用率,有效避免了文化资源的重复投资、管理困难、利用率低的现象。例如:房山区各个基层文体中心的演出服装都进行了统一管理,在网上就可以查到服装的照片、当前使用情况,如有演出需要,可以在网上预订借用,避免演出服装的重复购买和闲置。
8. 电子阅览室可实时查看全区电子阅览室电脑的开关机状态,可实时掌握电子阅览室的使用情况,并且可监控基层电子阅览室市民的上机记录,包括使用的软件和浏览的网站,了解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并且实时掌握阅览室读者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还可以对电子阅览阅览室免费上网的用户进行上网统计和开卡统计,实时掌握电子阅览室为人民群众的服务情况。
9. 管理平台的报表管理可对所有的工作服务数据进行数字存档,通过平台实时查看每个部门的工作统计报表和工作内容。
10. 人员管理可对所有工作人员个人简历进行数字化存档和在线预览,可以查看人员列表、按条件搜索工作人员,根据搜索结果定制在线学习课程、群发邮件、群发短信等。也可以直接通过平台给指定的人发送实时的手机短信、邮件或 QQ聊天,为工作提供便利。
管理平台的使用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能。也使得职工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今后在馆职员的角色定位将由业务执行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变,即从具体安排教案、进教室讲课,到组织社会优质资源参与进来。例如由在馆职员负责组建艺术沙龙,从学员中选拔一批尖子生,招募专家志愿者为他们提供更高水平的指导,既满足群众不断提升的文化需求,也为各级群众汇演积聚文艺骨干。
(四)管理决策功能
大数据平台构建了大数据分析模型,对房山区文化生态圈的各类文化指标、人群文化行为进行分析挖掘,通过人群用户画像、文化指标分析指标关联分析、地域对比分析等大数据分析业务功能,最终得到文化数据的科学统计结果,为文化决策作有效依据。
群众最喜欢什么课程,最爱看什么演出,最喜欢点击那些文化信息,最爱看哪些栏目,都有大数据的分析依据,根据这些大数据分析可以有的放矢地采购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组织活动、安排培训课程。当他们通过数字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到文中心参加各项活动的7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了2%,就给老年人上了意外伤害保险,为老年人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增加一份保障。
四、主要成效
数字文化服务推动了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和服务的全面升级。
全民阅读全年无休:365天开馆,每天早9点至晚7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为70小时;2017年接待读者81万人次;图书借阅29.9万册;办证17183个,组织读者活动346场。
公益活动精彩纷呈:2017年举办“书香房山 品阅经典”系列公益讲座142场,受众13600余人次;传统节假日活动10场,亲子故事会104场;红领巾读书系列活动13场;法律咨询活动20场。
剧场演出精准惠民:截至到2018年6月,剧场上演儿童剧、话剧、评剧、曲剧、河北梆子、杂技、交响乐、电影、综艺晚会等各类演出221场,接待观众60337人次。
品牌活动持续开展: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承办676场活动,活动贯穿全年,丰富多彩,服务群众61.2万余人。
2017年,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获得奖项共计40余项。
五、今后设想
未来的工作:以数字化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建设文化生态循环圈。
房山区公共文化数字平台的建设,为数字化资源的贯通铺平了道路。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计划在不远的将来,对房山区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进行整体打造。按照3+3+2+2的模式对房山区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进行建设规划。
建设数据、控制和云计算三个中心。数据中心: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机房建设技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机房设计规范和技术要求建设,确保先进适用、安全稳定、节能环保。控制中心:以LED/DID液晶显示技术为核心对各种图像、文字、图片、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屏显示,形成一套高清晰度、智能化控制、操作方便、功能完善的大屏幕综合性显示系统。云计算中心:借助第三方的云计算技术和设备构建,确保中心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数据精准分析能力符合规划的要求。
建设服务、管理和总分馆联动三个系统。服务系统:平台要对公共文化资源加以分类和整合,以图文、视频、点播、互动等多种方式呈现,支持各类终端接入,让市民随时随地可以分享。 管理系统: 管理平台设计要集监控、办公、统计、绩效考核、资源共享管理等管理功能于一体,实现市、区(县)、乡(镇)级公共文化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总分馆联动系统: 总分馆联动系统是上级与下级的一个联动平台。通过总分馆制系统上级可与所有基层共享文化类的信息数据,在文化馆资源中对场馆、演出服装及道具实现共建共享。
建设大数据分析和融媒体两个平台。大数据平台可对大量的服务数据和管理数据进行高效精准的分析。“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一个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
提供运维和运营两个保障。运维保障对整个服务系统提供技术保全,运营保障对整个平台进行运行管理。
采用云数据、云计算技术,以大数据分析为科学依据,整合服务系统、管理系统、总分馆系统、运用融媒体直播等宣传平台,建设房山区文化生态循环圈。
总结
房山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立足城市文化各级现实,也充分考虑了不同层面公共文化工作的共性;既突出了服务,也兼顾了管理;既坚持了政府供给的主体地位,又注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在目前各地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中,它是考虑最周全的。
房山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李清梅说:“我们就是要打造这样一个云数据跨终端服务窗口,智能化互动式管理和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保基本、公益性和均等化的惠民工程,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耕耘、共同分享成果的精神家园。”
原载《文化建设案例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