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生动实践
——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案例
袁航
为顺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村文化发展实际,浙江省从 2013年开始打造“农村文化礼堂”这一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浙江省委、省政府连续6年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纳入民生实事工程,至今已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 1万家。
一、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相关背景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加快建设村级文化设施,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新农村要求相比,不少地方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较多短板,农村基本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载体还十分缺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还不够健全、供给还不够丰富,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文明乡风、培育农民素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打造“农村文化礼堂”这一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以顺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村文化发展实际。省委、省政府连续6年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纳入民生实事工程,至今已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 1万家。按照 2018年发布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纲要(2018—2022年)》规划,浙江省每年还将建设3000家农村文化礼堂,到2022年全省人口500人以上的村有望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
6年时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内涵不断拓展、效益不断显现,从一到万,从盆景到风景,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已成为浙江省农村宣传文化工作重要阵地,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传承乡村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乡风文明、创新乡村善治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基层文化治理方式、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和乡村振兴起到了较好的标杆示范作用、积累了较多成熟的经验,值得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学习借鉴。
二、浙江省农村礼堂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明确四个坚持的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内容为先。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位,着眼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内容建设为核心,突出思想引导、道德教化、礼仪培养、文化熏陶,着力建设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接受文明洗礼、丰富心灵世界的精神家园。
二是坚持资源整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乡村为主、农民共建共享,坚持县(市、区)为单位,整合农村现有各类文化设施,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上下互动、各方联动,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有序的农村文化综合体。
三是坚持分类推进。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步分类推进。在建设进程上,条件好的地方一步到位,条件尚不具备的分步实施;在建设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等多种形式推进;在建设标准上,统一达标验收,做到建一个、成一个。
四是坚持彰显特色。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禀赋,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着力在文化礼堂的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模式机制等方面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
(二)抓好四个方面的建设举措
一是统筹建设场所设施。按照为民、便民、利民的要求,一方面选择群众便于聚集、环境相对优美的村居主要区块进行规划建设,一方面利用现有设施进行改建扩建,努力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一个以礼堂、讲堂、文体活动场所于一体的村级文化阵地综合体。其中文化礼堂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以下内容:有一定规模的礼堂,配有舞台,能够满足农民群众举办文化节庆、文化仪式、文体活动以及村民议事集会等功能需求;有面向农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和健身培训等的讲堂;有完备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广播室、“春泥计划”活动室、群众体育活动设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等文体活动场所。有条件的县(市、区),还同步建设有网上文化礼堂。
二是合理设置展示展览。各文化礼堂都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具有宣传教育功能、方便群众观看、美化村庄景观的展示展览设施,建成展览墙、室、馆等不同展陈形态,以图片、文字以及实物等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内容。村史村情主要展示村庄历史沿革、文化遗存、先贤故事、物产特产、重大事件活动等。乡风民俗主要展示村规民约和积极健康的家训、族训、家谱、族谱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崇德尚贤主要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负责人的功绩,本村各类最美人物、道德模范、优秀学子、成功人士等。美好家园主要展示美丽乡村风貌图片、村庄发展愿景规划、村民创作的文艺作品、科普健身常识等。各地还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地自然、人文遗存场所进行合理的布置和展示,构建村民的集体记忆场所。
三是组织文化礼仪活动。通过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传播现代文明,精心设计工作载体,充分利用文化礼堂设施,组织开展节庆礼仪、乡风文明、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各项活动。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假日,重点开展升国旗庆国庆礼仪暨“成人礼”、国家宪法日“遵宪守法”礼、入党宣誓礼、春节祈福迎新礼、清明祭祖礼、重阳敬老礼、崇德礼、耕读礼、开渔壮行礼、村干部就职礼、“好家风”家庭褒奖礼、新生儿周岁礼、七岁儿童开蒙礼、送考祝福礼、送学礼、新兵入伍“壮行”礼、拜师礼、婚礼等20个类型的文化礼仪活动。结合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着力培育一批最美浙江人、道德模范。着眼于提高农民群众素质,定期开展党的理论和形势政策、思想道德、实用技能、科学知识、法律常识、健康生活等教育培训活动。经常性组织各类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建立健全工作队伍。由村党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明确一名村干部分工负责文化礼堂工作。配备文化礼堂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文化礼堂的日常管理服务。落实宣讲人员,适时开展形势政策宣讲和热点问题引导。建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经常性组织开展活动。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协助开展文化礼堂各项工作。发挥农村老年协会、民间调解组织等各类组织及其人员在文化礼堂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加强工作交流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三)强化四个领域的建设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从省委、省政府层面形成政策文件和制度规范,要求市、县、乡镇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把建设工作作为文化强省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指导协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要求各级宣传部门切实担负起牵头协调职责,文明办以及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具体抓好组织实施,农办、党史、国土资源、建设、体育、文联、科协、档案、文物、方志办等部门密切配合,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共同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二是加大投入保障。由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村各项建设的整合力度,相关专项资金向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倾斜,发挥行政村的建设主体地位,多方筹措资金,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提供资金保障。2013年至2018年省财政每年统筹安排3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扶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动员企业和社会热心人士贡献力量,发动各级文明单位支援结对共建村,推动各地建好农村文化礼堂。
三是强化工作指导。由各县(市、区)成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指导团,全程指导每个农村文化礼堂的设施建设、展览展示和活动开展。省里还公开聘请一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指导员,派赴各地农村指导帮助工作。市县两级党委宣传部门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档案,全面掌握方案准备、申报、建设、验收和管理、运行等情况。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队伍的重要依据,列入政府实事工程,纳入文明县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和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评价的重要内容。引导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分析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和不断总结,浙江省在文化礼堂的“建、管、用、育”四个方面积累了较多成熟的经验。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抓规划、重体系
一是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重大民生实事项目,统筹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二是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特色文化村的必备条件。按照选址科学、功能完善、形态美观、安全实用的原则,合理布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项目,挖掘和保护村落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村庄文化品位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打造高品质村庄公共文化空间。三是把农村文化礼堂作为高标准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的载体,打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升级版”。
(二)农村文化礼堂管理抓星级、重创新
制定分级分类标准,依据硬件设施、内容建设、队伍建设、服务效能和日常管理等情况,评定农村文化礼堂星级。其中三星及以下由县一级组织评定,四星由地市级组织评定,五星由省一级组织评定。文化礼堂星级评定尤其注重软指标,其中五星级文化礼堂须符合全年开放式服务不少于330天、组建10支以上村文化活动队伍(含社团)、群众满意度高于85%等40多项具体指标。星级农村文化礼堂实行动态管理,评定结果与基层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分配和管理员考核相挂钩,复评不合格的予以降星、摘星等处理。《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纲要(2018—2022)》中规定,未来五年,全省三星级以上文化礼堂建成率要达到60%以上、四星级以上文化礼堂建成率要达30%以上、五星级文化礼堂建成率要达到10%以上。
此外,农村文化礼堂在管理方面还推动建立村“两委”领导下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探索理事会等管理制度,吸纳村干部、新乡贤、文化骨干、创业成功人士等参与农村文化礼堂日常运行管理。
(三)农村文化礼堂使用抓平台、重活动
一是建设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根据群众文化需求,既提供政府部门公益性免费产品,又提供市场化付费产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国有文艺院团以及各地民营文化团体、民间艺人等把文化产品和服务上传供需对接平台,推动服务项目与农民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二是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推进农村文化礼堂“互联网+”,普及免费无线网络,推动各地建设专题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打造文化礼堂移动端及文化礼堂微视频平台等,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实用、实时便利的信息服务,推动线上线下交流互动。三是精心组织、广泛开展“送文化”“种文化”“赛文化”“星期日”以及“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传统”系列活动,在丰富多彩文化活动中播种子、送服务、建队伍、育项目,激发农民群众文化热情,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
(四)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培育抓风尚、重礼仪
一是广泛开展各类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人好事等系列评议评选和宣传展示活动,设立“善行义举榜”“最美人物榜”“放学来吧“微心愿认领”“大家帮”“邻里互助墙”等载体,强化价值引领,营造良好风尚。二是通过深入挖掘家谱族史、牌匾楹联、经典家训等,整理编写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要求的家规家训,开展“立家规传家训”“好家风家庭褒奖”等活动,使农民群众潜移默化、感知认同、领悟践行,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三是深入挖掘本村历代“先贤”,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广泛推举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时代“新乡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规范设置“乡贤榜”“文化长廊”“乡村记忆馆”等展陈载体,展示乡贤先进事迹。四是重点普及20类礼仪礼节活动,鼓励创设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现代礼仪活动,使其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
四、启示与思考
(一)农村文化礼堂不仅是基础设施,更是精神家园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最首要一点就是要跳出就文化活动建基础设施的狭隘观念,参照浙江省“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充分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功能,使农村文化礼堂成为人们内心向往、精神寄托的一个场所。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与其他原有的农村文化设施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功能定位和工作内容突破了狭义的文化领域,包括了农村整个精神文明的建设,特别注重教化的功能,打造成为一个集礼堂、讲堂、文体活动场所等为一体的村级文化阵地综合体。农村文化礼堂通过整合各类基层文化资源,丰富了村民文娱生活,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潜移默化了村民的思考和生活方式,成为农民群众新的精神家园。
(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是基础,用活是关键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仅“建得活”而且“用得活”。很多农村文化礼堂并不是新建的,而是由过去的宗祠、古书院、闲置校舍等改建而来。这一方面避免了大兴土木,少花钱多办事,另一方面也借力发力,激活了地方优秀特色文化资源。农村文化礼堂的舞台总体虽算不得华丽,但近些年来上演的各类文化节目、提供的各项文化服务却愈来愈精彩,不仅优质文化资源通过文化礼堂走到了广大农民群众身边,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而且依托这一载体,各类文艺团体、一大批本土艺人和民俗节目也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农村文化礼堂通过广泛的资源整合和灵活的内容设置,功能不断延展,成为基层的道德驿站、文化驿站、公益驿站、理论驿站、文明驿站甚至创业驿站,实现了“活起来”“用起来”,让农村群众身有所憩、心有所寄。
(三)基层文化工作要重“标准”也要重“特色”
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统一规范,在组织建设、内容建设、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培育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建设标准。同时,也注重因地制宜,突出“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如杭州将礼堂工作下沉,在乡镇(街道)成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前线指挥所”,发挥丰富的高校资源,积极推动高校师生进文化礼堂活动;绍兴农村文化礼堂着力念好“礼”“品”、“趣”的“三字经”,开发“乡村十礼”动漫;衢州将礼堂打造成学堂,为学生提供安全、有文化底蕴的学习场所;舟山将“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区域性重点文化礼堂,推出文化众筹平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礼堂建设……各地的特色实践也反过来丰富了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内涵和管理模式,使整个项目一直充满发展活力。
(四)“小礼堂”也可以有“大使命”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本身是一项非常基层、非常基础的工作,着眼点很“小”。浙江省通过“小礼堂”做出了“大文章”,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过程中,巧妙地将农村文化礼堂嵌入传统宗族祠堂概念,实现了祠堂文化与公共文化的互嵌与重构。转化后的文化礼堂一方面代表传统民俗宗族文化的祠堂,另一方面代表现代公共文化的礼堂,通过一种双名制的社会治理艺术弥合了国家与宗族、现代与民俗、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张力与差异。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小礼堂",既在本质上关联着国家的诸多大政方针,也在实际上给每个人提供基本的文化福利,并拉近了政府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常住居民与流动人口的距离。
原载《文化建设案例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