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精神家园 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12月09日

铸造精神家园  助力乡村振兴

——浙江丽水乡村春晚

 

孙法鑫

一、基本情况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江丽水,曾是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低收入农户主要集中于高山远山、水库库区以及地质灾害较多的地区,扶贫任务繁重。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丽水贫困乡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摘掉了“欠发达”的帽子,实现了“绿富美”。至2017年,丽水农民可支配收入18072元,同比增长9.8%,增幅连续9年位居全省首位,全市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连续 9 年位居全省首位,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旺盛,原有的粗放式公共文化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身有所栖”而“心无所寄”的现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如何实现乡村群众精神文化小康、破除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乡村的制约瓶颈、提升乡村建成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效能,本着思考探索,2013年起,丽水市文化职能部门着重推广萌生于民间、根植于乡村、来源于群众的草根特性的“乡村春晚”模式,通过由点拓面,深化引领,精心构建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乡村春晚品牌,重铸乡村群众精神家园。

二、主要做法

丽水乡村春晚的发展大至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民间自发阶段

丽水是全国首个地级市民间艺术之乡,乡村民风淳朴,民众多才多艺,春节期间乡村群众自主举办春晚由来以久,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庆元县月山村的“月山春晚”,  从 1981年开始持续举办,“月山春晚”至今持续已有 38 年,被誉为“中国乡村过年之文化样本”。“月山春晚”模式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 村民自发组织

“月山春晚”起初由村文化能人自发组织,村民自觉参与,规模和影响逐渐扩大后,村双委出面牵头协助组织安排村晚相关事宜,吸引了全村那女老少共同参与,上至九旬老人下至三、四岁儿童都是村晚舞台的主角,道具有自制的乐器,也有家里的农具和田里蔬菜等,体现了纯真质朴的乡土文化特性。

2. 村民自定内容

“月山春晚”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70%以上村民参与晚会相关事务,春晚主题内容的选择和文化元素的挖掘由群众商议决定,切实尊重群众的文化话语权、参与权、创作权和决策权,全面激发全村群众文化创作热情。

3. 村民自创节目

“月山春晚”由村民自编自唱、自演自赏,节目演绎的是本村的乡音乡愁,创意独特接地气。如保留节目“农活秀”,在舞台上展现农民生产劳作的场景,体现了群众参与广、看得懂、体验深的草根属性。自办春晚模式不仅在月山村得到村民广泛支持、连续举办,而且在丽水全市多地形成了辐射效应,到2013年,丽水全市已有130多个村出现连续自办乡村春晚现象,逐渐成为乡村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

(二)政府推动阶段

1. 依托四大背景

一是春节期间乡村文化需求成“新旺点”。乡村村民大多常年在外务工务商从学,春节期间,广大村民从外地“返巢”现象集中出现,乡村“人口井喷”。这一阶段,村民们对文化的需求非常旺盛,传统的“送文化”的服务方式根本无法满足。

二是新形势下群众自办文化成“新趋势”。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村民们不愿意总是当观众被动接受文化服务,新时代村民强烈希望从台下走到台上参与体验其中,在舞台上“秀一把自我”“园演员梦、导演梦”“我的文化我做主”成为乡村群众的文化新主张。

三是乡村文化服务需搭建“新平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设施的乡村文化礼堂全覆盖的建成,但是文化礼堂传统的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乡村春晚”使村民文化自主表现为多元,村民不仅能跳、能唱、能演、能导,平时聚到一起排练、跳舞、参加活动成了新的时尚,聚在一起赌博、闲话东家长、西家短的少了,做文化事、享文化乐的多了。

四是传播文明社会新风尚。 “村晚”是年终村民的一件集体文化盛事,不少村结合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把“道德奖”“助学奖”“孝敬奖”等都在村晚舞台上颁发;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生活中好人、好事、遇到的问题都以村歌、小品、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形式表演出来,起到了寓教于乐宣传教育的作用。

2.顺势引领全面推动

一是点面结合推动。针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新形势、新需求、新特点,丽水市文广出版局通过组织学习观摩、培训宣传等做法,全面推广“月山春晚”样本。在全市推行“乡村春晚”示范县建设,由各县自主申报,因地制宜开展项目建设,全市共有缙云、遂昌等6个县入围,极大地激发了文化部门的积极性。同时在推广“月山样式”的基础上,要求各级文化部门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面推行乡村文化礼堂“村晚全覆盖”行动。各级文化部门的有效推动,广泛激发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自信自觉,丽水的“乡村春晚”得以迅速发展,从“月山”之星,到示范县之火,再到 427个行政村全市遍地开花。

二是项目示范引领。市级文化部门将“乡村春晚”项目提升到政府引领的层面进行规范推动,专门安排了专家力量、专项资金,先后制定了《“乡村春晚”五年建设规划》等机制,开展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创建项目,使乡村春晚项目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并得到了上级的政策资金扶持推动。

三是创新机制引领。市文广出版局树立服务基层、改革创新的理念,重磅推出“文化订制”服务模式,为基层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提升乡村春晚的特色和品牌。市级每年专门安排100万专项资金,县级配套相应资金,根据群众所需、各地特色,实行“按需订制”“带资订制”“高质订制”等不同形式服务推动,激发基层的创建活力。各县的春晚建设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如景宁以“百村闹春”的形式组织了100多台春晚;云和结合“百项非遗”办村晚;缙云结合当地婺剧特色办村晚;遂昌结合乡村旅游办村晚;松阳结合古村落办村晚;莲都以“天天乐”为基础办村晚,一县一特色的“乡村春晚”品牌在全市迅速形成。

3. 形成综合辐射成果

一是村风民风得到转变。通过“乡村春晚”活动的开展,村民们春节期间聚到一起排练节目,加强了交流与沟通,一时间参加春晚活动成了村民的新时尚。以前过年时农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划拳喝酒、打牌赌博的情形越来越少。部分村还为乡村春晚安排相应配套的文体活动,不仅活跃了节日氛围,也带动了村风民风的好转。

二是传统民俗和非遗项目得到传承。在春节期间,民间绝技、民俗活动、祭祖祈福、刘坞小调、舞龙、舞狮、台阁等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纷纷亮相,在娱乐群众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传承。

三是推进种文化纵深发展。乡村春晚特点是自愿、自发、自主,通过村民自编自唱、自演自赏自办“乡村春晚”,充分激发乡土文化正能量,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农民“种文化”活动全面纵深发展。

四是留住乡音乡愁。乡村春晚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都来自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抒写的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喜怒哀乐的场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淳厚质朴的农味,让归乡游子踏上故土就感受到浓浓的乡音乡情,留住了那份乡愁。

(三)转型升级阶段

围绕构建“四个体系”发力。

1. 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顺延群众对春晚的文化喜好,从点到面进行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设计,  建立六大支撑机制:乡村自办春晚形成机制(群众自办文化模式)、乡土文化特色人才培育机制(乡村群众艺术普及)、乡村自办文化资金保障机制(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乡土文化提升帮扶机制(乡村群众艺术普及与提升)、乡土文化走出去互动机制(区域优秀文化互动交流)、乡村文化理事会机制(文化志愿者和文化理事会)。

2. 推进乡村文农旅融合发展体系

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将乡村春晚与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农产品销售相结合,构建“互联网+”和“乡村春晚+”的产业模式,形成春晚带动产业、产业反哺春晚的发展格局。

3. 构建乡村群众精神家园体系

将乡村春晚建设与乡村村落保护发展、乡村非遗保护发展、乡村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相结合,构建乡村群众精神家园,让乡村春晚成为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育民的综合载体,支撑推动乡村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4. 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一方面强化制度设计。组织文化职能部门、院校专家、研究机构就乡村春晚进行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目前《乡村春晚品牌标准》项目已委托地方研究机构,有望成为全国第一个地方品牌标准。另外一方面抓机制出台。2015年开始,市政府出台了《丽水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实施计划》,计划每年安排 100万元专项保障资金,县一级按需配套。先后 12次印发文件推动创建工作,形成部门共推、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局面。

三、成效与影响

(一)形成了乡村春晚品牌发展格局

乡村自办春晚现象在丽水已持续第38年,通过创建推动,全市已创成乡村春晚示范县10个,自办春晚行政村覆盖率达50%,建有乡村春晚文化志愿队伍1800多支,培育春晚导演、春晚主持、春晚民星、春晚灯光音响师等特色文化人才1600名,乡村春晚文化精品体验线路10条,自办乡村春晚村基本实现了有一支人才队伍、有一个保留精品节目、有一个民俗文化节庆、有一台特色春晚的“四有”建设标准,丽水乡村春晚已从最早的“月山春晚”一枝独秀模式,催生当前遍地开花的成果,形成  “三位齐驱”(事业引领、产业推动、特色提升)、“四位一体”(千台阵容、百台特色、十台样本、一台引领)的乡村春晚品牌发展格局。

(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乡村春晚文化现象也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全国各大媒体连续聚焦报道,2015年新华总社报政治局内参《国内动态清样》和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分别刊载和报道了丽水乡村春晚项目的做法,2016年春节期间,浙江卫视新闻联播连续三天开设“丽水村晚为什么这么火”专题报道。同期,丽水乡村民俗特色春晚向全球“一带一路”21国直播登上央视13套黄金时段新闻。丽水乡村春晚之代表“月山春晚”获得国家公共文化“群星奖”,被写进《浙江高中语文》读本,丽水乡村春晚作为“中国式乡村过年之文化样本”,2017年被编写进《中国全民艺术普及发展报告》,列入文化部公共文化空中大讲堂向全国推广的地方案例。

(三)搭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载体

丽水乡村春晚,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坚守,也是乡风文明的坚守,完全超越了文艺晚会单纯的娱乐功能,通过筹备和参与乡村春晚,村民的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和认同感等情感得到巩固和交融,赌博、迷信等社会陋习得以消除,村民间的关系更加美好和谐。“乡村春晚”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丰富广大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已经成为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

四、几点启示

中国乡村面广量大,是中国最复杂的问题所在,乡村广大群众“内动力”的激发,令很多问题迎难而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如此。乡村春晚作为浙江的一个地方文化品牌,体现了群众自发的“内动力”和区域强有力的适宜性,成为当前公共文化供给侧的一个典型案例,给予我们众多的启示。

1. 草根文化自信的彰显

丽水乡村春晚接续绵延近40年仍然绽放如初,且呈燎原之势,得益于对草根文化由衷的自信。乡村春晚节目的主题均来自群众简单淳朴的生活故事,不仅承载着老百姓的真情真爱、大善大美,更因为暖暖的乡音乡愁,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将不同年龄、性别、经历的人紧密相连,达到情感共鸣、心理同归。乡村春晚所有节目均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不仅是乡村传统文化、乡风文明的继承和坚守,更是乡村文化自信自觉的精神家园。

2. 农耕文化的展示平台

文化既是土壤,也是果实。近年来,丽水借助乡村春晚向世人充分展了现乡村农耕文化的魅力。2018年春节,近80名来自希腊、美国、西班牙、加纳、荷兰等20多个国家的友人,齐聚青田与侨乡人民联袂表演了才艺大比拼、海外连线拜年等中外互动的“国际春晚”;莲都区数字文化馆以乡村春晚为特色迈出了线下体验空间和线上服务平台实践地方文化资源与国家公共文化云联通的坚实一步,丰富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的供给。如今,各具特色的春晚在丽水乡村不断涌现,不仅成为透视丽水乡村生活变革、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成为展现乡村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有效平台。

3. 文化育民的综合载体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人口与产业的“结构重塑”及乡村治理等问题面临新的挑战。乡村春晚建设在为农村聚人气、增活力、添财气方面持续发力,如崇学向善、拼搏奋斗、孝老爱亲、诚信仁义、民俗传说被编写创作成演出剧本搬上舞台,又如“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等也被编成小品、三句半等极具乡土特色又浅显易懂的曲艺节目轮番登上乡村春晚舞台。尤其是在筹备、演出过程中,基层组织特别是党支部发挥了很好的组织发动、把关定向作用,塑造了向心力,提升了基层政府公信力与向心力。

4. 乡愁经济的有力抓手

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换挡提速,特别是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新需求,丽水乡村春晚日渐成为春节消费潮流的新时尚。凭借“乡村春晚”的品牌影响力,春节期间民宿更是客房爆满、一房难求,成为乡愁经济新亮点。2018年春节期间,全市民宿共接待游客105万人次,营业收入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38%。依托“淘宝村晚”,网友可通过网络点单,选择喜爱的线路进行消费体验。借助乡村春晚平台,当地众多农产品成功转化为旅游地商品,受到游客的追捧,当地的旅游开发、生态农业、民宿经济风生水起,不少农户搭上“乡村春晚”营销顺风车。

结语

一台台由群众自发举办的丽水乡村春晚,展现了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与向往,传达了新农村农民美好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这一过程中散发出来的巨大力量,不仅丰富了乡村的公共文化供给,也彰显了村民对自己所拥有的文化自信;不仅带动了乡愁经济,也促进了乡村文旅融合,成为了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磅引擎。乡村春晚很好地诠释了文化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也必将对乡村振兴产生积极而长久的影响。

原载《文化建设案例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