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创新发展
2020年12月14日

“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创新发展

——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平台孵化创新探索

 

孙海吉

在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中,文化产业园区是重要平台和工作抓手。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评选命名机制,由以往的直接命名改为创建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区先给予创建资格,三年创建期满验收合格的再给予命名。2017年9月,10家单位获得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含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作为获得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的单位之一,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在企业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积累了系列创新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情况

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是吉林省唯一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创建资格的单位,是全国第一家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吉林省规模最大、集聚企业数量最多、产业层次最高的文化产业园区。由民营资本全资打造,依托“长吉图”国家战略,服务于东北亚产业孵化。园区位于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区,一期投入使用的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是由一所民办大学校园改建而成。二期规划面积24.3万平方米,2017年末竣工。位于奢岭的产业转移基地规划建筑面积 150万平方米。

园区现已集聚动漫游戏、新媒体、创意设计、软件及服务外包、金融投资、教育培训等行业企业300多家。在创建长春建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和东北亚文化产业研究院的基础上,完成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人才孵化、创业辅导、投资孵化的体系建设,逐渐形成了在全国具有引领性、创新性的“政产学研资介”相融合的多维产业生态环境。预计到“十三五”末期,园区将吸引文化类企业 1200户,吸纳 3 万人就业,打造成百亿级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二、主要功能

2015年,园区承担了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通过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教育为支撑、以研究为突破、以金融为助推、以中介为纽带的发展路径,形成了“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按照六位一体发展模式,公司坚持“多要素整合、全方位服务、全过程孵化”的服务特色,引进与搭建相结合,打造服务于企业创立、成长、发展全过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平台。其中包含专业技术平台、国家动漫游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国家专利技术(长春)展示交易中心、金融投资平台、高新沃顿财富广场融投资服务平台,以及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成果展示交易平台、信息交流咨询服务平台、高端人才交流服务平台、文化提升推广服务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平台、综合运营服务平台等7个综合性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在抓创意、抓生产,将之转化为产品等一系列产业行为中提供了强力保障。

在“政”的方面,通过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争取各级政府和文化、发改、工信、科技等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在扶持政策、发展规划、宣传推介、税收补贴、招商集聚、服务导入等方面获得了大力支持,使诸多有利于文化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得以在园区落实,惠及在园文化科技企业。

在“产”的方面,通过广开渠道扩大龙头企业的引进力度,使园区企业集聚度达97.8%,产业链更加健全,产业发展更加均衡,文化科技融合态势更加突显。通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和主题的交流活动,促进跨领域、跨区域合作,使园区所集聚的多种文化业态中,已逐渐形成产业链向上下游不断延伸和产业环闭合的良性态势。

在“学”的方面,通过创办长春建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开展全方位校企合作,全新设定人才培养方案,加速培养“知管理、善创意、懂技术、会营销”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力度和效果。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依托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园区丰富的企业资源、优质的产业发展资源进行零距离整合。学院采用教授工作室制,打造公司式人才培养空间,嵌入理论教室、实验教室,给予学生得天独厚的条件。还建立了以科技园为基础,省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参与的一批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校内外实习环境。通过产学互动及全新的育人模式,使教学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了文化产业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研”的方面,通过创建“东北亚文化产业研究院”,并与国内高端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协同关系,投入资金和人才,积极致力于国内外文化产业模式研究,文化产业要素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等应用型理论研究,帮助园区文化科技类企业加速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完成国家级、省级课题 30余项,促进了创新研发和成果应用。

在“资”的方面,与政府金融办共同搭建“沃顿财富广场融投资平台”,整合域内外近30家金融机构资源,包括亚东基金、省创投引导基金、赛伯乐投资公司等 27家金融投资机构,注册资金达 30亿元,管理基金近 200亿元。还通过参股等方式,使这些资金更多地投向园区文化企业,创新了多种针对文化企业的投资产品,帮助企业突破资金瓶颈。

在“介”的方面,引进搭建“长春(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使全省唯一一家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落位于园区。整合近百家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专利申报、法律税务咨询、知识产权评估、交易等服务。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评估、推介、展示、交易等多种服务。

三、主要服务活动

园区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激发资源活力,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在政企对接方面,组织企业申报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政府支持的项目,驻园文化企业累计获得超过千万元资金扶持。搭建园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并获批为“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窗口平台”。承办第二届全国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吉林分赛区总决赛、组织企业参加第三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承办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培训等活动。

在银企对接方面,举办了“创新金融服务周”活动,为文化科技创意类企业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中国银行联合推出了针对驻区企业的“限额按揭融资”活动,定向解决驻园区企业的融资难题。承办“新三板”业务专题培训等十余次。

在校企对接方面,加强高校和企业深入交流、对接资源。组织开展“‘90后’大学生毕业设计展”等多场校企对接和定向招聘活动,为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 800余人,对接优秀创业项目 40多个。

在研企对接方面,邀请科技创新研发机构,举办诺瑞佳 3D打印技术交流会、“真芯英雄”东北首粒自主知识产权CPU体验等活动,为科研院所和企业搭建广泛合作的平台。

在中介服务方面,组织中介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企业开展有关法律、税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主题培训40余次。组织开展多次专题文化和知识讲座。

在宣传推介方面,组织企业参加深圳、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大连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义乌小商品交易会、西部文博会等,将企业的文化科技创意产品进行集中推介,提高企业知名度。

近年来,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逐步夯实了“政、产、学、研、资、介”一体化发展的坚实基础,构建了开放式、可复制的园区多维产业生态体系。随着园区由平台型、物业式向经营型孵化器的转型,形成了创意设计、数字新媒体、软件及服务外包、动漫游戏、金融投资、教育培训六大产业中心,先后聚集壮大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典型企业。园区先后获评文化部“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科技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信部“首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等荣誉。

四、主要特点

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的建设模式以及成效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园区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思路和整体规划上体现了较强的前瞻性、现实性和操作性。园区不断深入研究政策趋势,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抢占文化产业人才高地。发挥园区产业资源和学院科研优势,创建东北亚文化产业研究院等。形成了“政产学研资介”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为园区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招商引资、扩大规模。该园区不断探索拓宽招商渠道,加强对国内外引龙头企业和特色文化企业的招商工作。目前,园区已有规模以上企业20家,其中已具备上市条件或具有上市潜力的企业近10家,园区影响力和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凸显。

三是创新方式、提高效益。园区以经营为核心,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平均收益提高幅度超过40%。努力拓展盈利能力,增加服务性收益的同时,积极探索融投资收益渠道,考察论证和甄选了多个基金项目,并开创了“租赁分期付款”的融资新方式,为入园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缓解了资金压力,保证了园区收益,同时增强了服务企业的能力。

四是培育品牌、树立形象。园区借助政府支持和媒介宣传,以项目建设、参选获评、展会签约、园企活动、创新服务等为契机,创建门户网站和信息简报,实施百度索引推广等。累计在国家和省、市级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宣传报道150余次。园区获“2012中国文化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园区”“2013中国文化产业最受关注十大园区”称号。国内外政府领导及行业协会接待参观和学习考察累计 1700多人次。在政府和行业树立了良好形象。

五是深化服务、搭建平台服务体系。按照“细化服务功能,形成深层次服务体系”的工作标准,完善改造物业环境。完成一站式政务平台搭建和展示交易平台基础建设。完成创业孵化平台(苗圃)的改造并启动运营。建立并完善了在园企业服务档案,深入了解企业需求,积极解决企业困扰难题。开展一系列企业服务活动,大幅提高了园区软硬件服务环境。

五、经验启示

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在经营型孵化器类园区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一)在观念上要做到“三个转变”。即由物业管理者向产业引导和服务者转变,由被动等待政策向主动拓展市场转变,由旁观企业发展向积极投资介入转变。

(二)在发展思路上要做到“五要”。一是要立足地方,挖掘特色、优势资源;二是要准确把握经济趋势,通过“产学研”的联动深入文化科技的融合,构建不受时空限制的 O2O平台;三是要借助但不依赖政府扶持,遵循市场规律,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四是要积极推进园区与社区、街区、校区融合,建立园区间、园区内外企业间、园区与城市的互通合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台。五是要广泛交流,在不断吸取和借鉴其他园区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为在园企业搭建跨域合作的平台。

(三)在具体操作层面要完成“三链一环”构建。一是洞悉规律,构建“成本吸引集聚+资源服务引导+市场对接开拓”的园区核心价值链;二是深耕细作,搭建“苗圃培育+孵化助长+加速成长”的园区核心服务链;三是多元化运营,实现“基础物业+增值服务+投资收益+自营企业”的园区核心盈利链;四是深入研究,构建“创意设计促研发+技术创新促生产+策展活动促销售”的闭合产业环。

(四)要创新和完善工作手段。一是园区应创建适合创客、威客集聚的开放空间,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二是园区应组织成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为激励原创保驾护航;三是园区应建立“众创、众筹、众包”互联网模式,建立开放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集众家之所长”的融知、融智、融资。

原载《文化建设案例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