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培训服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12月18日

以高质量培训服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经验做法

 

黄月 李韬

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时代课题。“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贯彻落实“人才兴文”战略,是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实践。由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具体组织实施的“文化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立足于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人才兴文”战略,围绕文化强国战略培养培训政治合格、能力突出的文化产业精英人才,在培训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评估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且科学的教学体系,对新时代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工作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一、基本情况

文化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由文化部、财政部2017年底立项,由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2018年具体实施。共组织举办了19期研修班,累计培训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 959人次。参训学员覆盖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来自文化企业的参训人员561人,占参训人员总数的58%;来自中西部贫困地区学员688人,占参训人员总数的72%。各行政单位、文化企业或重点文化项目负责人832人,占参训人员总数的 87%。

二、主要做法

在财政部文资办、文化部产业发展司具体指导下,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加强该项目的过程管理,在班次策划和课程内容设计上进行精心安排,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紧紧围绕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人才需求明确培训主体、细分培训对象

根据文化部“人才兴文”战略部署和各地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在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的大力配合下,培养计划项目着重明确了培训主体,细分培训对象,大大提高了培训成效。在各期培训班中,学院与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对招生对象层层把关,对所选派人员的工作单位、工作性质进行严格复核,保证了参训学员的工作内容与培训主题紧密相扣,极大加强了培训课程的针对性。

(二)紧紧围绕推进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课程设计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的重要讲话精神。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要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文化干部人才的政治意识,结合文化产业行业特点,于3月27日至3月31日在上海举办“革命文化主题文创产品开发培训班”。在该班的课程安排中,除授课与交流研讨外,还安排学员赴中共一大会址进行现场教学活动,重温党史。9月2日至9月8日举办“江西省文创产品开发专题培训班”,对来自江西省18个市县的51位文化文物单位负责文创产品开发的负责人进行了培训,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等多家红色文博单位选派人员参训。

二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等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统揽战略全局,相继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为在文化产业领域加快推进这些战略实施,学院组织实施三期相关培训班次。同时,为确保培训成效,根据培训主题特点,结合各地发展实际,学院将此类培训班次安排在与专题相关性高、有突出特点的省份进行举办。9月16日至9月21日,在湖南举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训班”。11月18日至11月24日在北京举办“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修班”。三期培训班在课程设计上能够充分发挥各地地缘优势,特别是在现场教学点的设置上紧扣主题,真正做到让学员有的看,有的学。

三是突出服务党和国家精准脱贫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为服务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培训“扶志”、“扶智”先天优势,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推动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地方特色文化企业和品牌培育,加快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与发展,学院侧重面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特色文化产业精准扶贫带动性培训,与山西、内蒙古、江西、广西、四川、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 12个省区文化厅合作,联合举办培训班 12期,培训学员 534人次。

四是服务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工作。近年来,为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和旅游系统出台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关于在文化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加深各地文化人才对政策把控和理解,推进落实相关工作要求,学院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发展重点,策划三期此类培训。5月24日至5月31日举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培训班”,6月19日至22日举办“全国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专题培训班”,10月21日至26日举办“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专题研修班”。

(三)紧紧围绕出人才、出效益、出效果加强培训组织管理

1. 在培训教学理念上,追求国家意识、公民责任、企业使命与个人作为等四个方面和谐统一,全面提升参训者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学院强调文化企业家的培养,不仅是经营管理及运用政策等水平的提高,也不仅是把握时局、洞察机遇能力的提升,还应该有思想道德意识、民族文化情怀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学院在研修班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既要求有宏观的理念性质的教学设计,又要有微观的实操能力的学习安排,力图通过“培养计划”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文化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及领军人物,使其成为有责任、能担当、可托付的文化产业发展中间力量。

2. 在培训教学组织方式上,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院在培训组织上的核心优势,又要适当探索学院培训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下倾的方式。学院依托地处北京的丰富人文资源及文化和旅游部直属机构的地位优势,经过多年来的耕耘与创造,在教学软硬件设施方面已相对完善,教学资源储备丰厚,并已形成运转流畅的培训教学流程和科学有序的培训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在此基础上,学院的培训教学服务已进入定制化、菜单式供给阶段。2018年“培养计划”的19期培训项目中,有 16个项目的培训教学活动就是定制化的菜单式生成的,效果显著。

此外,学院还注重培训教学组织管理经验的输出,帮助有条件的地方文化培训机构探索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培养的方式,并着手建立相对统一的文化企业家培训新标准。

随着学院昌黎校区的投入使用,在学院举办的15期研修班,除集中在学院本部及昌黎校区开展培训教学之外,学院还组织学员分赴京津冀等地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现场教学和实践。为了保证外地现场教学环节的质量,学院认真筛选承办单位,并对其教学安排、组织服务给予指导,确保学员在京与在外享受到的无差别培训服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院培植了一批合作单位,客观上促进了地方的文化培训机构能力提升,切实发挥学院在文化培训工作方面的带动示范作用。

3. 在培训教学体系建设上,探索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与学研相长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一是搭建教学互动合作平台,密切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联系,促成教学相长。学院将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家部委领导,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社科院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金融机构负责人、知名文化企业家等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者与产业业态研究者汇聚到学院的培训平台上,通过授课、交流等形式与参训者建立联系,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互动平台。

二是运用互助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共享,推进学学相长。学院在培训项目的教学环节中组织安排分组谈论、结构化研讨、学员论坛等环节,将学员的思想交流与经验分享作为培训教学规定动作,引导参训者加深了解,互通有无,共议发展,形成资源整合、合作共赢的共识,并鼓励参训者探索同学间合作模式。

三是注重训研结合,构筑“培训出题目、科研出成果、成果进课堂”培训教学闭环。该项目在强化培训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密切教学与科研关系,突出教学成果的转化。在注重学员学习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还注重培养学员理论研究的能力,鼓励和动员学员利用自身实战经验丰富的优势,承担部分教学科研的工作,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鲜活案例和可循经验,指导培训教学活动的开展。

4. 在培训教学手段上,探索“互联网 +培训”培训教学方式,把有限的“课堂上的培训”延展到无限的“生活中的学习”,实现了线上学习交流与线下培训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是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自学课堂、微课堂建设。充分利用自有网络学院教学资源优势及校园无线信号全覆盖的技术特点,学院逐步探索出移动互联网自学课堂、微课堂的培训路径,依托研修班教学管理微信群,通过微信推送的方式将优质教学资源传递给参训者,打破培训固有的时空限制,拓宽了参训者学习渠道。

二是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延展交流互动平台。学院将授课教师、参训学员整合到微信群中,将线下教学与线上交流融合起来,为两者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便利两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学院还借助微信群实现政策调研与学员意见收集等功能,更加便捷及时的收集参训者意见,密切培训组织者与参训者之间的联系。

三是打造文化产业政策、理论等信息发布平台。学院将充分发挥研修班微信群的纽带作用,定期将最新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文化产业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及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报告等信息在微信群中共享和发布,为参训者提供便捷的政策解读和理论咨询等公益服务。

5. 在培训教学组织管理上,注重发挥参训者的主体作用,增强学员学习交流的主动性。学院始终强调,培训要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要突出学员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组织、班级建设、日常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该项目运行过程中,学院坚持学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原则,打破学员被动参与的传统培训模式,塑造主动组织、主动参与的新培训观,促成官员到学员、学员到教员、参与者到组织管理者的转变,增强参训者的角色感和对班级的认同感,提高参训者的主动性,提高参训者在培训学习中的参与度。

6. 在培训制度上,建立完善的调研评估评估机制,加强培训成效:学院高度重视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拓宽调研渠道,切实了解和掌握培训实效,并据调研建议适时调整培训教学安排。每期研修班结束前,学院要求参训学员对本期研修班培训教学活动做匿名考评,对研修班师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班主任及带班团队工作、住宿餐饮及车辆服务等环节进行全面综合的测评;除此之外,还会抽选学员代表与院领导、教务处和带班团队一同座谈,征求学员对培训组织实施和课程设计方面的意见建议。根据学员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梳理,并结合学院实际借鉴吸收建设性意见,不断完善教学培训体系建设、改进组织管理方式、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三、主要成效

“培养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目标明确、组织管理科学有序,呈现出鲜明的工作特点,取得积极成效。

(一)突出“三个强化”,各类人才的政治意识、政策意识和社会效益意识明显增强。在本轮培训中,学院有意突出“三个强化”,即强化体制外文化企业领军人物的政治教育,强化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责任意识,强化文化部产业政策的传导和落实,强化参训者的政治意识、政策意识。学院将《三十讲》和国家文化政策导向作为每期培训班必修课程,并把“党员讲好党的故事”“三个十分钟领学”等品牌党性教育活动纳入每期培训当中。通过对这类课程和活动的聆听和参与,参训学员的政治意识、政策意识、和社会效益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

(二)传播前沿理论,各类人才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刚刚组建,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面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这个新课题,学院教务处与科研处联合深入地方调研,了解各地发展现状,整合梳理特色做法,深度挖掘一线师资,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提升,在课程设置中把政策前沿理论和各地创新做法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对这些理论和做法的学习,进一步加强了参训学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注重个人素质能力提升,各类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显著加强。除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外,学院把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也作为重要的培训目标之一。每期培训班根据学员构成的不同,学院灵活采用学员论坛、学员讲坛、访谈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结构化研讨、思享课堂等多种手段,把授课与研讨有效相结合,极大加强了学员对工作的梳理能力、现场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使学员综合素质有了全面地提升。

原载《文化建设案例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