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水竹乡走出来的文化创业人
2020年12月21日

从赤水竹乡走出来的文化创业人

——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杨昌芹的创业历程

 

毕绪龙

在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代表通道上,90后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面对国内外记者介绍她创意制作的赤水慈竹竹编杯套,引起社会关注。在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各地积极支持非遗扶贫就业的背景下,杨昌芹十年坚持学艺成为赤水竹编传承人并带动乡亲脱贫致富的案例,在文化扶贫领域具有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基本情况

赤水是中国竹子之乡,种植历史悠久,解放后经历了稳定发展的阶段。截止 2017年底,有竹品种 238种,竹林面积 8.85万公顷,其中毛竹面积3.52万公顷。长期以来,赤水形成了丰富的竹文化,已凝聚和渗透到赤水人的社会生活中,同时竹子也成为带动赤水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形成了食品、竹木工艺、竹工业、竹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赤水竹编工艺是由传统竹编演变而来,传承方式多以家族式传承为主,后来因技艺所需又转向拜师学艺。据现传承人推算,赤水竹编传承人可上推到七代。赤水竹编在原有竹编技艺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努力创新和摸索,已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竹编工艺。目前赤水竹编主要有平面竹编、竹丝扣瓷、精细立体竹编、  竹编包、竹编配饰、竹家具等工艺品种。

杨昌芹是贵州省印江县苗族人,1990年出生。17岁开始学习竹编技艺,22岁创立公司、带动当地留守妇女就业,24岁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6岁获“中国竹编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27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从一个竹编门外人到国内竹编美术大师,从一个来赤水学竹编的平常人到赤水竹编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从一个普通姑娘到全国的人大代表,从一个月工资380元到十年后公司年销额300万元,杨昌芹用了10年的时间走过了自己艰难而执着的文化创业历程。

二、创业历程

(一)拜师学艺阶段

2006年,在印江民族职业学校读幼师专业的杨昌芹被学校选派到全国十大竹乡之一赤水市,向贵州竹编工艺创始人、贵州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学习竹编技艺,从此爱上了这一手工艺术。由于她心灵手巧,坐得住,静得下,肯下功夫,没过多久,就成了陈文兰的得意门生。实习期满后,杨昌芹回到了印江,发现自己对竹编的很多技艺还似懂非懂。为了真正掌握这门技艺,她放弃了印江幼儿教师较好的工作待遇,不顾家人的反对,重返赤水深入学习竹编技艺。杨昌芹的勤奋好学以及对竹编的热爱和灵性深深打动了陈文兰,她不遗余力地倾心授艺,全力关照,让杨昌芹的竹编技艺突飞猛进,为她日后创新工艺、发展竹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产品创新阶段

手工技艺是一项需要岁月沉淀和积累的工作,同时,传统手工技艺又正在远离当下日常生活,也远离大多数年轻人的审美。杨昌芹认为,当代竹编工作者有义务让传统手工技艺回归生活。这种回归,不是简单地向市场妥协,单纯满足市场的需要。而是从手工技艺的历史与传统出发,在当地原生历史文化的土壤中发展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人审美要求的竹编手工艺品。

印江的竹业并不占优势,做竹编在长辈们看来就是农村常见的篾匠,搞竹编凉席、背篓之类的生活用具,那是男人才做的粗糙活。平面竹编为工艺品,编制一幅好的竹编需在数十天或几个月,可是经常几月卖不出一幅竹编工艺品。让杨昌芹感概的是,作为平面竹编非遗传承人的陈文兰,也曾两年卖不出一幅作品。

杨昌芹在不断改进竹编产品的性能和精细度的同时,发现专攻平面竹编工艺太单一,与市场的需求有一定距离。难则思变,杨昌芹通过考察市场,发现平面竹编工艺品耗时长、价格高、更注重观赏价值,这方面市场的需求有一定的局限。偶然外出的一次交流,杨昌芹看到了立体竹编,让她眼前一亮,一项手工艺,要发展传承下去,必须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要和实用、美学结合在一起,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才行。而立体竹编刚好弥补了平面竹编的缺陷,两者结合,应该会是一个新的技术起点。杨昌芹于是开始尝试探索各类竹编工艺。

创新何其难。白天,她和陈文兰一起制作平面竹编工艺品;晚上,她又刻苦钻研怎样把立体竹编做得更精细巧妙,常常忙到凌晨二三点才睡。竹编半成品堆满了屋子,别人笑话她,让她放弃,可是杨昌芹就不信邪。2012年,杨昌芹终于在原有的平面竹编基础上,探索创新出一系列立体精细竹编工艺。比如,瓷胎立体竹编虽然历史上就有,但是以瓷器为造型原型,以竹编赋予瓷器全新审美视觉体验和文化内涵,将二者进行完美和谐的结合却是杨昌芹的创新。她的瓷胎竹编,以现代生活中用的酒具茶具为基础,在上面配以竹编,这不是两种工艺的简单组合,而是赋予酒具和茶具一种新的观赏形式。竹编与生活实用器皿相结合,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碰撞,赋予了竹编这项传统技艺新的生命,让大众对竹编工艺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她首创的立体精细竹编工艺品也打开了销售市场的大门,尤其是竹丝扣瓷和竹编提包,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让竹编工艺从美学和生活实用性结合而行,有了新的生命力。

通过不懈努力,杨昌芹研发创新的作品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竹编《熊猫》作为优秀作品被国际竹藤中心收藏,2010年在“国酒茅台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荣获贵州省最佳制作奖。2013年作品《竹编梅雀图》获得“金沙回沙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综合类二等奖。2014年作品《竹编系列》在“多彩贵州城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赛中荣获银奖。2015年在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青年组)中,荣获贵州省一等奖。2016年荣获贵州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综合类一等奖。2016年作品《竹编遵义会址》入选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2012年,22 岁的杨昌芹有了自己的竹编公司。2013年,杨昌芹凭借“竹编茶具”系列,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设计大赛银奖,这是立体竹编作品首次获得全国性大奖,她深受鼓舞。2014年,杨昌芹被评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随后,奔驰汽车公司找到她,请她订做公司的统一接待礼品。一些大型酒店来找她,请她订做酒店的客户用品。

(三)带领老乡脱贫致富阶段

2014年,竹编工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全省最年轻的传承人,杨昌芹顿时感到自己肩上责任厚重。同时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存在着严重的老龄老化问题,开始思考竹编技艺的发展之路和未来的手艺传承。2017年杨昌芹为自己的竹编产品注册了“极竹堂”的商标。寓意是把竹编产品做到极致、做到最好,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这是她的希望和梦想,用自己的手艺把赤水漫山遍野的竹林,变成帮助群众增收,带动群众致富,通向全面小康的“绿色黄金”。

随着赤水旅游的发展,旅游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杨昌芹的公司所在的民族村正好处于四洞沟、杨家岩、大同古镇等知名景区的重要节点上。杨昌芹认为,如果竹编发展得好,这竹子的收益便能提高十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是一个惊人的商机。民族村群众收入方式单一,多数青年人外出务工来,留守妇女增多。杨昌芹想到了让留守的妇女有一技之长,能够给孩子完整的陪伴和童年,家事挣钱两手抓,于是开始了免费手工艺培训。截至目前,杨昌芹已经免费开设了五期培训班近200人。杨昌芹成立的“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为周围的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每人月均增收2400元。有些学员在竹编培训之后,通过开设以实用器皿为主的立体竹编制品实体店或者农村网店,月增收4000元。70多岁的袁老伯,身体略微残疾,是民族村的精准扶贫户,靠低保生活,如今在杨昌芹公司,每月可以领到一两千元的工资。大同村村民袁兴明在自己家中给杨昌芹上了两年“班”。“把样品和材料送到他家中,做成竹编成品我们再收回,一个月可以挣2000多块钱,在家不出门就可以做,不算太费力。”大同镇民族村村民张春香说:“在没有学编竹编之前,我就是在家里面编席子,编席子相对于编竹编要劳累很多,自从学了这个竹编,不需要多大的体力,时间也比较自由,照顾小孩,一个月有两三千块钱很满意。大同镇居民唐小蓉学了竹编后,每月可以挣上3000多元。就连不会技艺的贫困户李龙先,也在公司给工人们做中饭,每月可以领到1200元。

三、启示

杨昌芹成立的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临近四洞沟景区,“极竹堂”为公司独立所有注册商标和品牌主体。目前有厂房、展厅1000余平方米,各类技术手工艺人 40多人,年销售额 300多万元。公司把弘扬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为己任,积极教授技能给当地乡亲竹编技艺,解决生产的同时,增加农民家庭收入。杨昌芹为公司定名为“牵手”,意指传承是民间的事,传承是大家的事,只有更广泛的牵手,非遗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一起牵手,才能有更多的人与家庭脱贫,牵手就是公司的使命和责任。回顾杨昌芹十年文化创业历程,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启示:

第一,文化创业需要具备坚忍的毅力和丰沛的情怀。非遗学习、传承和创新,包含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个人禀赋与集体技艺的结合、师承与自学的结合、市场与产品的结合等等多种关系和要素,是否能够学成,是否能够传承,是否能够创新,对非遗传承人群提出的挑战和考验不是单方面的。从一个月工资380元到十年后公司年销额300万元,杨昌芹的文化创业历程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学艺的成功、产品创新的成功,也不仅仅是公司运营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她具备坚忍的毅力和丰沛的情怀。

第二,非遗传承需要与现代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成为遗产,是因为它们生存的土壤已经改变而濒临消失;之所以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它们是活着的遗产,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基因。非遗传承如何与现代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唯一的路径就是创新。竹编是纯手工的工艺产品,多是由家庭小作坊和小微企业来完成,工艺要求高,成品费时费力。竹编产品有着使用功能和艺术作品两种属性,产品特殊,消费人群局限,不是生活必需品,一般缺少刚性需求,多是以市场定产量。杨昌芹在实际工作中切身体会到了非遗传承的特点和竹编产品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在产品创新、产品营销等方面不断探索,方向找对了,路子找对了,方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第三,文化传承与创新要有社会效益的“善心”和经济效益的“平常心”。对于文化企业,国家政策一直倡导,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这是文化产品兼具精神属性和商品属性所决定的。对于非遗类企业,首要的是文化传承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非遗类企业的社会效益目标从具体方面来讲,一是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不断扩大习得人群的数量和质量,并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接触非遗、体验非遗、参与非遗传承与创新;二是通过参与非遗传承与创新,让更多的人们掌握一门技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其次是要以经济效益为基础和支撑,没有经济效益的非遗类企业,如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社会效益就无从谈起。同时,文化企业在经济效益方面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目标,但必须遵循现代企业规律努力发展。杨昌芹把自己的公司定名为“牵手”,秉承传承、探索、挖掘、发展的企业精神,在传承非遗、创新工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方面做出了贡献,很好了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社会效益的“善心”和经济效益的“平常心”。

原载《文化建设案例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