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绘出致富路
——青海同仁县唐卡扶贫案例解析
龚平
一、基本情况
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 "的发祥地,是著名的藏族画家之乡。同仁,藏语“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它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错板块,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特殊的区域环境使得同仁区域封闭、落后,成为青海省15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从十五世纪开始,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流域。数百年来,这里有大批艺人从事民间佛教绘塑艺术,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妙,都为其它藏区所少见,故素有“藏族画家之乡”之称。唐卡是一种便于悬挂、易于收藏的绘画即卷轴画(藏语译音为唐卡),用彩缎装裱而成。这种具有显著民族特色和浓郁宗教色彩的艺术作品,历来被藏族群众视为珍宝。热贡地区的唐卡题材极为广泛,常见的有释迦牟尼、无量寿、菩萨、文殊、观音、白度母、罗汉、护法神以及各时期有名的高僧等。在绘画技巧上它与汉族的工笔重彩相似,一般采用单线平涂略加烘染和色块填勾的手法,画面上的神、佛、山水、花草、楼台亭阁、各种鸟兽等都要求刻画的精细入微。作为藏画艺术的一种成熟样式,唐卡有相对严格的程式和流程,各类题材有约定俗成的粉本,这给手工的批量生产和流水提供了可能。许多著名的唐卡画师和艺人,纷纷开设画院画室,在传承唐卡艺术,培养唐卡人才的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唐卡产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并逐渐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笔法工细绝美,色彩丰富且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神圣感,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二、经验与效果
(一)政府重视,出台多种配套措施,积极推动贫困地区的唐卡创作生产近年来,同仁县实施了“千家万户”工程,培育了一批热贡唐卡艺人和文化企业,现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7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1名,省级传承人14名,形成了以唐卡、堆绣、藏戏等为主的热贡文化产业群体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良好局面。呈现出“家家做画、人人从艺”的景象。
青海省每年对同仁县唐卡画师培养划拨专项资金加以扶植,在壮大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带动当地牧民参与唐卡文化的传承、带动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说:“2016年同仁县唐卡从业人员达1.3万人,该县计划在‘十三五’规划末期将唐卡从业人员达到4万人,产值40亿,前景非常广阔。因为这种文化是独具特色的手工艺术,它是民族的、具有特色的、充满活力的,最有效的价值是带动就业。(唐卡艺术画院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是学生来源,二是培训(资金)。省扶贫局承诺每年拨款200万,用于包括教师的聘用和学生的生活补助。”
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保护建设科科长阮园成介绍,近年来国家文化部、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对同仁县唐卡艺术的传承、青年画师的培养给予了大力扶植。阮园成说:“虽然唐卡的传承(主要靠民间)办公司、建传承基地,(但)在自筹资金的同时,政府给予了扶持:协调银行贷款、贴息贷款,支持搞建设;为了促进(唐卡)技艺的保护,我们批建了非遗传承中心,每年给一定的资金扶持。
热贡龙树画苑所在的吾屯村,从事热贡艺术产业的户数达到90%以上。”对于这里的贫困户来说,他们大多都具有绘制唐卡的技能,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当地政府以到户产业资金、低保补贴等方式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将唐卡技艺转化为家庭唐卡特色产业。
(二)传承唐卡技艺,培养唐卡艺术创作人才,把文化资源转化成生存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简单的输血式、给予式扶贫并不能改变贫困主体的发展结构,难以解决引发贫困的根本性问题。同仁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以唐卡为抓手,以技能培训为主体的帮扶方式,使贫困人口能够自谋职业、自我造血、自主脱贫,拓宽贫困户的致富渠道。
热贡龙树画苑在传授贫困户唐卡绘制技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画苑主持人是唐卡艺术的传承人扎西尖措、曲智兄弟,他们没有固守唐卡技艺“家族内传承”、“传男不传女”等旧习,30年来如一日,培养了 358 名热贡唐卡艺人。2001年,他们开创先例,收了全国第一个学习唐卡技艺的女徒弟。目前已出师的女性唐卡艺人已有36名。热贡龙树画苑经理完德介绍说:“以前只有男人能学唐卡,女人就只能在家里务农,两位师父招收女徒弟之后,一家人里两个人都可以作画了,收入就翻番。”
热贡龙树画苑在招收学员时,往往优先考虑贫困户的孩子,一是这些贫困家庭更需要这门手艺来获得收入;二来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心思往往更加单纯,更容易“静心”,把作品完成得更好。由于学员大多数来自贫困家庭,热贡龙树画苑一直对所有学员免学费、免住宿、免吃饭,还承担学员回家的交通费用。画苑一年的伙食、学员补助等费用就达200万元。画苑还设立了“扶贫车间”,为贫困学员提供专门的帮助。为了鼓励画苑更好地培养唐卡艺人,当地县政府每年都会为热贡龙树画苑提供培训费用的资金补贴,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今年24岁的旦增桑丁,刚从热贡民族文化宫学习唐卡技艺满4年。去年他毕业参加工作,他的两幅毕业作品入选了北京的唐卡画展。他说:“小学毕业后没上学,2012年的时候喜欢上了唐卡绘画。从打底稿开始,先学习画彩唐,(以前大师绘画)大部分用土颜料开始,现在我们画唐卡都用矿物质颜料。唐卡分好几个种类,比如黑唐、金唐、红唐,我个人比较喜欢(绘制)彩唐。材料费用都是老师、学校出的。个人没有开销,吃住、画画用品都是学校管的。2015年在青海民族大学的一个唐卡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工作室参加培训,在那里培训了一个多月。藏族绘画大师来给我讲唐卡的基础、绘画经验等,受益匪浅。”
唐卡技艺的传承帮助了许多贫困学员的家庭,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周围村子的脱贫致富。在热贡龙树画苑已经出师的的 260人中,有 16名徒弟的年纯收入已经超过100万,30多名徒弟年收入超过50万。这些已出师的徒弟再招收自己的徒弟,又可以扩大唐卡艺人队伍,给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机会。完德告诉记者:“唐卡的学习周期很长,一般都需要五到六年甚至更久,有些孩子老想急功近利去打工赚钱,我们就会告诉她们,静下心来学习一门技艺才是你的无形资产,可以终身以此谋生,要比打工有价值得多。”
像这样传承唐卡技艺,帮助贫困孩子获得自主脱贫能力的学校、基地、公司等机构很多。近年来,青海省黄南州已批准建立28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其中涉及热贡艺术的非遗传习中心有20家,总投资达3亿元。每个传习中心每年可培养五六十名专业唐卡技师。此外,当地政府还组织唐卡艺人到上海、天津等地办展,推广热贡艺术,走出了一条将文化资源转化成生存本领的成功之路。
(三)广开唐卡销路,把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
据了解,绘制一幅简单的唐卡需要十几日或几十日,复杂的唐卡需要数月甚至几年。专业唐卡画师的一幅画可卖到三至四万元,如果每年创作四到五幅唐卡,年收入可超过10万。因此,学得唐卡技艺之后,如何把唐卡卖出去,是“文化扶贫”的重要一环。帮助唐卡艺人打开销路,把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将唐卡艺术变为特色文化产业,是唐卡产业链的各方都应该重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
热贡龙树画苑所在的吾屯村,从事热贡艺术产业的户数达到90%以上。”对于这里的贫困户来说,他们大多都具有绘制唐卡的技能,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当地政府以到户产业资金、低保补贴等方式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将唐卡技艺转化为家庭唐卡特色产业。吾屯村的完玛措(女)一家用政府发放的“到户产业资金”共44800元在街边开了一间唐卡店铺,丈夫当周创作唐卡的同时,也会帮助其他艺人销售唐卡。由于热贡唐卡的名气很大,当周的唐卡店一直不愁销路,目前全家的月平均收入已达到4000元以上,于2017年成功脱贫。完玛措高兴地说:“真的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比起以前的生活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给了资金帮我们开了这个唐卡店,收入一下子翻了倍。以前我们的房子特别差,现在政府给我们就地危房改造,一家子现在住得真的很舒服。” 据统计,画唐卡之后吾屯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1340元。目前村内31户153名贫困户已被带动发展了文化产业,实现收入稳定。
三、思考与启示
藏民族的“唐卡技艺”是我国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历史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创新文化机制、推动国家的“精准扶贫”工程,创造出更多受到藏族人民欢迎的“活态”的、多样的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值得大家深思。
(一)推动唐卡艺术与旅游融合发展,带动更多的唐卡艺人脱贫致富
作为藏族的聚集地的同仁县,唐卡艺术具有不可复制性,这种文化艺术只有在其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氛围中才能存在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在当代生活中要发挥品牌传播的作用,只有做好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文化遗产才不会流失于指缝之间。同仁县政府借助文化资源开展扶贫工作,同时应加紧发展当地旅游业,打造特色旅游村镇,一方面拉近了扶贫工作与藏族同胞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激发了藏族同胞的主动参与。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开发与唐卡艺术相关的衍生品、旅游纪念品、“唐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心等都可以有效实现当地民众脱贫致富。
(二)完善唐卡传承人保护机制,创新唐卡艺术人才的培训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活态的文化,全依赖于老传承人的传帮带,一旦老艺人离世,其所拥有的技艺也将消失。当地政府针对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尽快出台相关的保护唐卡传承人的法律配套机制,为唐卡传承人提供更大的创作和传承技艺的空间和平台,保障其生活质量,明确其职责和义务。改变传统的传授方式,扩大带徒传授的范围,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同时,藏区需借鉴其它省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进经验与方法,建立专门的唐卡艺术研究机构,邀请全国各大专院校唐卡艺术研究的知名学者、专家,成立唐卡保护专家委员会,设立专项资金,明确职责,为唐卡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专业咨询和理论指导,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定期举办唐卡技艺传承的骨干培训班,提高唐卡艺人的绘画技艺,以弥补唐卡艺术人才的不足。最终让唐卡技艺能广泛传承,从而带动更多的藏区百姓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扶智”,更要“扶志”
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自身的难度,取决于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不仅经济欠发达、思想封闭、观念落后。要真正实现扶贫的精准性,必须激发当地藏族同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从“内因”上着手,结合“外力”的帮扶,才能更好的实现精准扶贫的落地生根,让藏区百姓早日脱贫。
“热贡艺术”在青海同仁县的推广和传播,充分借助了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来开展文化扶贫工作,使广大藏区同胞快速脱贫。唐卡艺术的开发与创新有力促进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扶贫工作的开展也充分调动了藏区人民的“内在活力”,青海同仁县“靠文化吃文化产业”,闯出了一条“文化扶贫”的新路,也促进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和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发展。唐卡扶贫不仅弘扬传播了唐卡文化、藏族文化,而且,藏族同胞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画出了一条致富路,快速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成为文化扶贫的典型成功案例。
原载《文化建设案例选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